金門采風快樂行part2-2~莒光樓.高粱田.瓊林聚落
第二天10/24(一)
8:00民宿早餐-->水頭古厝群-->金道地小吃-->金城換車-->
官路邊風獅爺-->莒光樓-->高坑牛肉麵-->瓊林民防坑道.蔡氏宗祠-->
民宿:山后84號忘了飛古厝民宿
中午時分,揮別水頭聚落後
為了載運行李移至下一間民宿,所以先至租車行換轎車
看著地圖上標示著許多風獅爺
燃起了尋找風獅爺的興緻~車子便往附近的官路邊駛去
車子在村落裡穿梭
原本想像風獅爺應會放置村落入口
但實際上,則是行蹤不定需四處尋找
還要有點緣份才找得到呢!!
官路邊風獅最後由爺爺找到,位於村落角落的老榕樹下
姿態威武但表情卻很可愛
實際上具有擋風功能的是村莊外圍的那排大榕樹
位於金城鎮的莒光樓是三層樓的仿宮殿式建築
用來表彰在金門歷次戰役中英勇官兵的事蹟
所以馳名中外,成為外賓來訪金門時的第一站。
在一樓設有簡報室,專門放映金門多媒體簡介
讓來訪的遊客對金門有概括的認識。
登上樓頂可觀看全城景觀及小金門海域。
莒光湖在樓旁為金門五湖之一,岸邊種滿木麻黃及相思樹,景色怡人
樓前的金門的電話亭造形,配上後方的莒光樓
最能代表金門的地方特色
樓前的兩尊大砲非常俱有特色
右邊的是明末鄭成功所用禮炮
左邊則是清乾隆年間鋅鑄古砲
與莒光樓合拍是身為金門觀光客重要的任務
下一站~瓊林聚落
途中會經過這家背包客必拍的7-11便利商店
這不就是普遍到不行的7-11, 到底有何玄機呢?
就是它的門牌啦!!
環島北路711號開7-11,絕妙巧合
店家也特別製作了一個古厝門牌
店外也自行製作了山寨版金門電話亭
11點多吃了蚵仔麵線後,中午就吃不下了
來到金門真恨不得能多幾個胃,才能多品嘗些美食(還要不怕發胖)
下午2:00,肚子稍微騰出一點空間後,我們前進高坑牛肉麵店
由於大家還不餓,我們點了2碗牛肉麵及2碗牛筋麵
20顆牛肉水餃及一盤炒青菜
牛肉麵一端上來,我們又傻眼了
好大一碗啊!!麵多牛肉也多,二人吃一碗都嫌太多
麵條也是同樣Q彈有勁,牛肉軟嫰不柴
湯頭鮮美,還有點牛肉泡麵的味道,反正就好吃得不得了
爺爺對牛筋麵也讚不絕口,非常滑嫰
網友說得一點都沒錯~~活著能吃到這樣的美食,真是享受啊!!
詳細介紹請看<食在金門>篇
飽餐一頓後,繼續往瓊林前進
地圖上顯示象山金剛寺附近有尊風獅爺
雖然最後沒找到,不過倒也欣賞到了這座壯觀雄偉的佛寺
門樓兩側的大象非常寫實
後來在民宿看到風獅爺的專書
才知道風獅爺是在金剛寺裡,難怪找不到
環島北路兩側正值高粱成熟
黃橙橙的景象深深的吸引著我們的目光,馬上下車捕捉鏡頭去
晴空下,高粱田閃耀著金黃色彩延伸整個地平線
讓秋天的金門,染上了富饒的黃金印象
飽滿的高粱穗
高粱酒為為金門重要的經濟來源
高粱也就成為最重要的業產
即將建設的金門大橋橋塔造型,也就是以高粱穗心為藍本
以<穗心傳語,風情再現>
位於環島北路高粱田旁的~瓊林顏氏節孝坊
為田野風光增添了一份文化氣息
拜訪瓊林聚落的第一站~戰鬥坑道
金湖鄉瓊林村位在金門島中央狹窄腰部,
北距海岸不及 一公里 ,東到太武山麓也僅數百公尺之距,
來犯的敵人倘若在此處登陸,可就近上太武山取得制高點,
並藉此阻斷金門東西半島的交通,地理位置十分險要。
於是為增強瓊林的自衛能力,在民國66年司令官李家馴中將的要求下,
由兵工與民防隊配合施工,開挖瓊林戰鬥坑道,使之成為一處堅強的戰鬥村。
進入參觀由里辦公處購票進入,票價10元
坑道內部不但設置了指揮所,還有水井,可長期作戰
坑道四通八達,一方面可通達村落外圍的主要路口的槍堡射口,
一方面亦連通瓊林村12個的建物的緊急出入口(如六世宗祠、怡榖堂等),
形式細密的防禦網路
目前開放參觀的長度約790m
坑道寬度大約1m,僅能容1人通行
不過~每隔一段會有一處凹洞的待避處
可用來突擊進入坑道的敵人
現在則成為遊客嚇人之用
,
走在幽暗曲折的坑道裡
讓暄.柔既緊張又興奮,是個難得的經驗,也是記憶最深刻的景點
坑道出口
戰鬥坑道出口處便可見瓊林的村北風獅爺
這尊風獅爺的線條古樸流暢,造形非常漂亮威風
嘴巴咧得大大的,卻一點也不顯得兇狠
反而是笑容可掬的親切感
因此也獲選金門風獅爺的最佳微笑獎及神力獎
在金城鎮模範街也有一座山寨版
也是書刊文宣上常見的最佳男主角
可稱之為金門風獅爺的代言人
瓊林原稱為平林
明熹宗年間此地出了不少文武官員
皇帝特別御賜<瓊林>之名
瓊林是典型的宗族聚落,
保存了龐大又完整的蔡氏單姓家族
組織健全,宛如一個小型社會
後代子孫科甲連登,一門顯貴的人文歷史
是台閩地區珍貴的文化資產
馬麻讀書時的一位同學,正是瓊林的蔡氏子弟呢!!
象徵血緣宗親連結的家廟宗祠就有<七座八祠>
蔡氏家廟~俗稱<大祖厝>,為全村蔡氏子弟同祠,所以稱為<大宗>
原為始祖蔡十七郎公的住所,相傳是個牡丹穴的風水寶地
因此能庇廕子孫昌盛發達
正殿高掛文魁.進士.貢元匾
顯示此地人才輩出
家廟裡還懸掛著祖孫.父子.兄弟.伯姪登科的光榮事嘖
屋後的外牆還鑲嵌著一尊風獅爺
造型精巧,非常可愛討喜,是難得一見的壁嵌型風獅爺
也是經常出現在文宣是的金門代言人
為瓊林最晚建成的宗祠,村人稱之新祖厝
祠內的建築裝飾及文物相當豐富
可惜大門關著,不敢擅自闖入,無緣一睹風采
建築形式為三間三進二過水的四合院建築
為金門少見的四座三落宗祠之一
從廁面來看,山牆加上翹脊燕尾的弧形線條,流暢優美
脊墜的泥塑雖已斑駁,但可見雅緻之造形
穿梭在在磚道巷弄見,處處可見聚落昔日之顯赫歲月
瓊林聚落不同於前水頭的番仔厝林立
其建築散發著傳統閩南文化的光采
看似平凡的磚.石.瓦,在工匠的巧手下,鑲嵌出精采的建築藝術
這棟房子的牆面為<亂石砌>
這棟的牆基也是亂石砌,牆面則為
牆面上方為紅磚編砌
下方為<出磚入石>砌牆方式
不僅房子堅固,還可以冬暖夏涼呢!
怡穀堂~原為蔡獻堂之書齋~提供居民修息讀書之場所
各式造型的窗花~桃子.書卷等
瓶子形狀的過門,取其平安之意
